问题分析 · 思维惯性

自从读了《创新算法》这本书,里面的思维模型对日常工作和思考非常有用。这周和同事出现了沟通障碍,一分析就立刻发现了其实是犯了「思维惯性」的问题。要清楚地描述事情本身,而不是描述这个过程要如何,也不是描述目前的问题困扰是什么,因为这个问题很可能不是实际真正的问题,而是在过程产生的其他问题。

分析客户需求问题的沟通案例:

一个客户需要我们 AI 图片识别的测试结果,商务同事在邮件里说:

  1. 客户只要一个xx识别结果的数据,不需要我们来核验是否正确了。
  2. 并且客户需要用 excel 里的 号码 来匹配图片的识别结果。

而实际上,要交付给客户的东西,PM 需要自己去衡量,而不是商务要我们做什么(或者客户说他要什么),我们就做或者不做什么。首先定义清楚问题是什么,然后如何提供给客户需要的东西,并且对最终的结果,产品经理需要对产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。比如我们要交付给客户的是什么呢?==> 上面邮件说的是他的目的还是手段?

最终,这个 case 应该如何解决?

  • 产品的最终目标:满足客户真实需求和预期,让商务签单,后续合作
  • 客户的真实需求:图片识别准确率,验证我们的算法是否可靠
  • 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内容:
    • 目前已经统计出的识别准确率是多少?
    • 重新计算识别的准确率:需要检查测试数据的图片质量;并且做标注,算法评测。
    • 如果测试图片的数量很多,是否可以抽样做?
    • 引导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图片做测试数据
    • 给客户提供一些避免错误的案例清单
    • 进一步走下面的流程,直到提供对方要的数据结果。而不是让客户自己以为的方式去做测试。客户提出的方案很可能是对问题错误的描述。

在《创新算法》中提到,惯性思维总是误导我们用错误的方式描述问题。

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避免在问题描述上犯错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发明家绝对不能接受别人编排好的问题陈述,任何正确陈述的问题可能早已被解决。不正确的描述可能导致陷于迷宫的死角。

  • 问题陈述包括两部分:目的和手段,目的很容易正确地陈述,但是同样的目的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实现。发明家在陈述问题可能存在两种可能:一是正确陈述了问题,二是在执行方法进行到一半发现障碍的时,将问题本身变成了陈述方案的障碍,这就导致进入障碍陷阱。
  • 检验问题是否描述正确的方法是:对照其他行业相同问题的陈述,尤其是哪些问题陈述的比较准确,或者操作规模更大的行业。

包括给开发提产品需求的时候,我也是下意识的思考了解决方法,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。

不能撤回好痛苦,貌似可以增加一个点击图片后,确认发送按钮,而不是直接发送

应该:描述事实是什么,理想解是什么,而不是描述具体方法如何更好,事实是:我发送了错误的图片 – 减小用户发送错误图片(信息)的行为

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需要:

  • 摆脱思维惯性,正确地描述问题
  • 最终目标(理想解)是什么,思考如何达到最终理想解
  • 清楚关键的技术矛盾是什么
  • 清楚地描述技术矛盾,而不是描述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(很可能不是最大的矛盾)
  • 先不要考虑解决方法,也不要考虑中间结果是什么
  • 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,要问关键的人(知道这件事的人),不要四处瞎问

问题和答案像一条河的两岸,从要解决的问题中分析出矛盾,从分析矛盾中找出解决的方法。

《创新算法》还提到其他的反常识和思维误区:

  • 问题的区分:我们需要知识来判断什么问题必须解决,并且把必须解决的问题和能否解决的问题分开。
  • 问题的解决:问题必须通过知识来解决,而不是通过大量实验解决。
  • 问题的本质:(几乎)「不需要任何东西」就能提供需要的功能,理想的解决方案是「机器不存在也能做功」。
  • 用行业中已知方法改进一个特性,将会恶化另一个特性。
  • 创新的频率:如果创新问题的间隔时间很长,会丧失以前的创新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技巧。持续的创新工作能丰富发明家的原理「武器库」,增强他对个人能力的信心。

当然,神作级别的书籍真的挺难理解的,还没能给把整本书全部吸收的层次,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思维惯性,从小事做起。


  • created,161213
这是我的原创文章,如果觉得不错,可以打个赏~